弘揚勞動的時代價值
2017年, 又一個 “五一” 勞動節已經到來。
提到 “五一”, 人們就會想到 “勞動”。勞動不僅創造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也正在推動我們邁向偉大復興。 當下, 勞動意味著什么? 它的時代價值又如何體現? 讓我們一起去探尋。
“每個人的勞動都有價值”
4月29日5時, 大部分人還在酣睡。 廣西南寧友愛廣場上, 環衛工人覃麗梅已揮舞著大掃把, 清掃著廣場的每一個角落。 清晨第一縷陽光出現, 潔凈的地面被映襯得閃閃發亮。
柳鋼焦化廠原料車間內,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陶柏明正在一節節運煤車皮中穿梭, 為提高卸車效率琢磨著每一個工作流程的優化。
在廣州,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中鐵二局項目書記馬樸亭已經開始檢查施工現場, 研究布置當天的施工任務。 自從去年初他擔任廣州項目書記以來, 依靠科學管理和以身作則, 把這個曾經信譽評價落后的項目部帶到現在的名列前茅。
這些, 只是我們身邊每一名普通勞動者工作的瞬間……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人也對勞動的價值感到迷惑, 勞動如何找到自己的時代價值坐標?
“別人一天掃一次地, 我掃3次; 別人只考慮自己的工作是否干完,我考慮整個班組的生產效率能否更高。勞動創造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金錢上,更體現在對個人能力的提升以及推動行業進步上。”陶柏明說, 正是通過立足崗位,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勞動,他實現了從一名火車皮清潔工到企業中層領導的轉變。
柳州市總工會副主席韋紅革認為, 勞動價值的體現, 除了經濟上的價值, 還有技術效益、社會效益,單純看哪一方面都不全面?,F在一些人去追求所謂的捷徑, 只看到別人的成功, 沒看到背后的付出。 覺得不用付出太多, 就能得到很多回報, 是對勞動創造價值含義的誤解。
“這個社會不能全都是老板, 也不能全都是工人,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每個人的勞動都有自己的價值。”馬樸亭說, 每個勞動者根據自己的實際, 把自己放在合適的社會分工中, 能夠通過勞動把技能轉化為生產力和產品, 并得到社會的認可, 這就是勞動價值的體現。
“勞動不僅僅是一份工作”
“勞動究竟是什么? 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還是施展人生理想的途徑?” 在網絡論壇里,有人提出這樣的困惑。
“勞動不僅僅是一份工作, 當自己的付出能夠帶來清潔干凈的環境, 給市民帶來愉悅的心情時,才體現出勞動的意義。” 覃麗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浙江省三門縣35千伏亭旁變電站, 國網三門供電公司運維部主任、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項修波戴著安全帽, 穿著絕緣服,正在電網桿塔間指揮忙碌。
“勞動現在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 更多的是體現創造性和精細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勞動在廣度和深度方面的內涵更加豐富。” 他說。
項修波從普通的農電工學徒到供電所長,再到國家電網公司供電 “十佳服務之星”, 他一路鉆研電工知識, 寫下了1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 如今他負責全縣的電網編制規劃、 運行維護,成了真正的 “大梁”。
今年勞動節, 國網浙江臺州市椒江區供電公司大陳供電所所長王海強又一次與 “假期” 無緣, 他要在臺風季節來臨前 “把一切功課做在前面。”
王海強19歲參加工作,28年堅守生產一線。 每年持續幾個月的防臺風工作都會讓他感覺 “脫了一身皮”。 但他卻很有成就感:“當燈光亮起的一刻,你會發現這種付出是值得的。”
中國勞動學會專家孫群義認為, 在任何時代, 勞動創造價值都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當前一些人對此觀念產生一些疑惑, 主要是由于勞動的形態越來越多元, 更傾向于智力勞動、 復雜勞動。 勞動者需要的是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在勞動中展現個人更大的意義和價值。
全國勞動模范、 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巨曉林說, 工作的意義不只是為了獲取回報, 還有很多行業精神、 社會價值更值得追求。 尤其是當技術創新為行業發展、 國家事業、 百姓生活產生積極影響時, 那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金錢無法衡量的。
精益求精是勞動精神的精髓
有人說,專注是這個時代最稀缺的東西。像石油 “鐵人” 王進喜那樣 “鉆” 的精神,已經離我們而去?,F實,是這樣嗎?
“社會節奏的確在不斷加快, 但是真正能夠在市場經濟大浪淘沙中發光的品牌, 都是凝聚了工匠精神的產物。”孫群義說。
在天津海鷗表業集團高級技師、 有著“中國鐘表大師”之稱的李家琦看來, 工匠精神是勞動精神的代表, 而精益求精更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李家琦曾率隊參與研發中國首款 “兩問表”。有一個零件的加工難度極大, 長度不足1.2毫米,寬0.5毫米,上面還有一個直徑0.3毫米的孔, 相當于一顆芝麻的1/4大小。 李家琦與同事廢寢忘食, 潛心鉆研, 開發出了一整套全新的加工工藝, 圓滿完成了加工任務。
?。常稓q的廖吉星是貴陽開磷化肥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 從業12年來, 正是憑著精益求精、 不斷前行的精神, 他申請了260多項專利技術成果。
“就是盯準了目標一頭扎進去, 再苦再累都不放棄。”廖吉星指著身后一條年產3萬噸工業級磷酸一銨的生產線說, “這條生產線歷時4年才研發成功, 申報了20多項技術專利,有幾項還是行業首創。”
廖吉星說, 那時想法不過夜, 一有新點子, 團隊就馬上開會討論, 經常到凌晨。 經過上千個日夜的努力, 他們最終成功研究出用濕法磷酸直接生產工業級磷酸一銨的新技術,99%的產品純度優于國家標準。2016年,他被評為首屆 “貴州工匠”。
在各行各業, 這種工匠精神在傳承中不斷發展。
來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雷達罩成型班的張新寶, 在與雷達罩結緣的17年里, 用雙手詮釋著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他說, 如今的確有一些人不愿意鉆, 都追求速度, 恨不得一口吃個胖子, 但慢工才能出細活。
讓勞動的人們都享有尊嚴
因行李多而被拒載的農民工、 因停車爭執而被打的保安、 因滿身塵土而被嫌棄的建筑工人……在經濟社會快速轉型過程中, 不可否認還有許多不和諧的因素。 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仍然任重道遠。
如何讓勞動的人們都享有尊嚴、 感到光榮?
“勞動光榮絕不能僅僅是口號, 而需要踏實踐行。” 民革吉林省委副主委郭乃碩表示,要不斷健全勞動法律體系, 政府、 企業、 社會各界在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 特別是職業技能素質方面要拿出更多具體措施, 提升勞動者就業生存發展能力, 破除發展障礙,“讓勞動者獲得物質上的保障”。
孫群義認為, 經濟轉型的根本是人的轉型,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 需要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 讓更多人成為現代化的 “金領工匠”。 “同時, 還要進一步搭建機制, 引導人們將社會發展目標和個人奮斗目標結合起來。”
熱門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