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作大家” 楊波
被業內稱為 “材神” 的楊波,是藝術品 “元亨利” 古典硬木家具創始人。 憑借其對黃花梨的癡情和熟稔,業內稱他為 “黃花梨教父”。
楊波出生于中國古典家具之鄉河北淶水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淶水曾是宮廷工匠聚集的地方, 楊波生于此地,長于此地。
1993年, 僅靠5000元, 楊波就開始了創業之路。 憑著自身的努力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 他的公司現在已成為集設計、 生產、 銷售、服務為一體, 專業生產仿明清古典硬木家具的綜合型企業。
“京作” 主要是指清盛世內務府造辦處宮廷作坊在北京制造的家具, 小部分指內務府下令在江浙兩廣等地監督制作的供宮廷使用的家具, 以紫檀、 黃花梨和紅酸枝等幾種珍貴木材為主。 “京作” 具有鮮明的宮廷風格, 用材名貴, 工藝講究, 后來凡在此風格范疇內的家具, 都被稱為 “京作” 家具。 “京作” 家具因皇室、 貴族起居的特殊要求而制作, 透著體態豪華、 凝重威嚴、 雍容華貴, 因此深受北方地區老百姓的追捧。
南下尋寶
20多年前, 黃花梨的氣味、 色澤、 紋理一下就把楊波拽進去了,使他無法自拔。 在行業里摸爬滾打了這么多年, 楊波早已與黃花梨結下不解之緣。
上世紀90年代,當多數人不知黃花梨為何物時, 楊波就獨自行走在海南深山, 深入黎族村寨, 挨家挨戶 “淘寶”。
“當時我去海南的時候, 黃花梨是10多塊錢一斤。” 愛上黃花梨后, 楊波放下以前的所有生意, 直奔黃花梨產地海南而去。 “當時我下狠心不再做電器生意, 大批量甩賣倉庫里的存貨, 開始南下收購海南黃花梨。”
“每次去都不敢多買, 但每次去都在漲價, 10多年間漲了500倍。”楊波回憶道。
黃花梨和酸枝從外表其實差別不大, 外行人都不容易分辨。 過去黃花梨不值錢, 在海南屬于民間常用材料, 甚至被拿來燒火做飯。 有的藥材公司則以每公斤一兩毛錢的價格收購, 當作紅花油的原料。 但現在價值已經達到兩萬元一斤。
中國明式家具學會會長陳增弼曾跟楊波提到: “你現在收藏黃花梨, 其實是在搶救國寶黃花梨。”這更加堅定他尋訪黃花梨的決心。
2003年, 在楊波北京的倉庫里, 黃花梨原材料的儲量已經達到幾十噸。 “現在市面上幾乎沒有能做家具的黃花梨原木料了, 全都是零星的用于工藝雕刻的小料。” 楊波預言, 行業內黃花梨原材料的斷檔會持續200年。
在收購黃花梨原材料的過程中, 楊波也在收藏舊家具。 直到2003年, 楊波開始定制黃花梨家具, 第一次是一張架子床。 楊波笑言: “剛開始制作家具那段時間,每一個階段我都是快樂的。 在定制的過程中, 海南黃花梨的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和利用。”
仿制與傳承
積木成林,積步千里。目前, 古典硬木家具市場魚龍混雜、 良莠不齊, 能真正沿襲傳統工藝技術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 古典硬木家具從前期材料的處理、 選料、 開料制作、 雕刻、 組裝, 再到刮磨、 打磨, 整個生產工藝的精與拙、 增與減, 都會使產品價格相差懸殊, 有的甚至可達成倍以上。 其中玄妙,普通消費者很難參透。
購買和收藏經典家具, 只是楊波傳承家具文化的第一步。
他還把傳統家具最精華的工藝和精美的圖案高仿出來, 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他并沒有為了贏利,走現代五金件的板式家具之路。 現代板式家具用五金件來代替榫卯,生產工藝流程大大縮減, 但卻失去了我國古代家具所承載的文化傳統。
“我不是木工, 也不是雕工,但從小耳濡目染, 對傳統家具的制作工藝流程印象深刻, 也能制作家具。” 在收藏過程中, 楊波復制了很多, 也傳承了很多。 “在復制的過程中, 我又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這樣, 仿制改良創新使老家具的傳承能夠合乎時宜, 順應潮流。”
2005年, 楊波輾轉收藏到一件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當時被它獨特的外型所吸引, 后來開始拆解,同樣為它內部精巧的榫卯構造折服,于是萌生出1:1復制的想法。
業內的仿制大多只仿外型, 有些廠家根本沒有親眼看過原版, 很多只是看著圖片, 就自己重新設計內部構造。 為了減少成本, 他們也不會涉及過多的榫卯結構和精工制造。
而楊波不同, 他將這件四出頭官帽椅全部拆解開, 所有的部件及器型完全1:1復制,榫卯結構、彎曲弧度等完全一樣, 將這件傳統家具的經典作品用紅酸枝完美還原。
該作品推向市場后馬上受到熱捧, 成為明星產品。 公司開始在業內一炮走紅,接收到大量訂單。
近年來, 楊波一直思索, 如何才能把分散的老物件和高仿的精品集中起來, 給大家集中展示, 由此產生了建造元亨利博物館的想法。
楊波把老家具單獨陳列, 取名叫貞穆堂。 “很多同行過來買家具, 拿回去復制。 只要能仿制精品, 不把傳統家具文化的精髓丟了, 高仿的路子走正了, 更多人傳承, 就是更多人創新。” 楊波在他的元亨利家具藝術博物館里對記者說道。
“我的愿望是把全部的經典家具收藏起來, 新老并舉, 并且通過博物館的方式展現給世人。” 楊波說。
為家具注入工匠精神
“現在機器盛行, 雖然機器能夠做出很精細的榫卯, 但榫卯的結構必須靠人工, 必須靠工匠。” 楊波跟記者談到, 雖然機械做的家具精準度非常高, 但結構設計只有工匠才能做到。
現在的透榫、 明榫、 暗榫等工藝, 都體現了行業工匠精神代際相傳。 “過去打磨都是用特殊的草打磨, 古代工匠要打磨到溫潤如玉,你想想要費多大的工夫。 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 現在批量生產, 只能用砂紙打磨, 效果有待提升, 這是我們需要注意的細節。”
在黃花梨資源稀缺性不可逆轉的現實下, 發掘具有更大潛力的材質, 是家具行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楊波認為, 工匠精神意味著要挖掘好資源,利用好資源。
2013年6月,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將7種紅木樹種列入管制名單。 紅木原材價格飛漲, 海南黃花梨原木已難覓蹤影,這是紅木家具行業的難題, 普通硬雜木達不到制作傳統家具的工藝要求。
為了將工藝傳承下去, 楊波看好白酸枝為未來黃花梨的替代品。這是因為白酸枝未來空間大, 一是歷史傳承, 二是白酸枝的穩定性高于同等材料, 色澤花紋很漂亮, 是黃花梨很好的替代品。
談及行業未來, 楊波認為, 很多企業都在迎合市場需求, 紛紛進軍新中式產品領域, 消費群體也更加細分。 “但我們比較謹慎, 一直沒有步入新中式這個市場, 一直堅守著明清家具1∶1復制。 我們生怕業內全都走現代板式五金構件, 丟掉我們寶貴的家具傳統工藝。”楊波正在展示藏品。楊波的博物館。
熱門資訊









